2025 年 10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其他操作
归档
分类
近期评论
- winson 发表在《神正论问题,供斯大律师参考》
- winson 发表在《恩典与审判》
- winson 发表在《从历史角度对“政教分离”的一点思考》
- freerain 发表在《关于法治的私人史》
- Mabsinthe 发表在《关于法治的私人史》
链接表
最后的高贵
《我虽死去》,纪录片,2006年,未发行
皇帝还是有点害怕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高贵,精神的高贵;尤其是在皇帝本人素质不高、人品低劣的情况下,更容易拿知识分子开刀。
其实算起来,我们的知识分子传统并不悠久,我们有的是文人,那种缺乏独立精神、作为奴仆存在的文人。我们的知识分子,恰是趁着那一段没有皇帝的岁月发展起来的。时运真是不济,很快又遇到一位极品皇帝。
人群的集体癫狂,癫狂到孩子成为杀手。我一直觉得,暴力对于人的伤害是极大的,相较之下,对于被害者肉体的伤害尚在其次,更甚的是对于施暴者心灵的伤害。我很难想象一群十几岁的学生用带着钉子的棍棒把自己的老师殴打致死,我甚至无法想象用类似的方法对待任何生命。我可以自诩心灵尚未遭到损伤,可是,那些杀人者,如今正心安理得地活在我们中间,并且很有可能是掌权的人。这是我们的悲哀,是文革对这个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最大伤害。亲手用残忍的方法杀死过一个人,杀人者的心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我实在无法揣测。
傅雷和夫人自杀前,留下遗书交待了十三件事,包括还清欠款、他人寄存物遭红卫兵破坏由存款赔偿、剩余款项留给保姆,诸如此类;夫妻二人悬梁之前,在地板上铺了厚厚的棉胎,为的是踢倒垫脚的方凳时不致于吵扰邻居。
这真是高贵的人,在离开人世时仍然用一种默默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高贵。
可惜,知识分子的传统刚刚开始,就又被掐断了,高贵的谱系再次沉沦。
四十年,王老师始终无法释怀,他要说出真相。而巴金先生呼吁了许多年的文革博物馆则仍然没有建立。
“要记住历史”,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先去了自己眼中的梁木呢。
王老师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可是书房里挂满了基督教的画作,感动于圣母和圣子眼中流露出的爱,激动于最后的晚餐中人的背叛。
我们能够用爱重建起高贵的传统么?!
致命魔术
【原 片 名】The Prestige
【中 文 名】致命魔术
【出品公司】华纳公司(Touchstone Pictures/Warner Brothers)
【出品年代】2006年
【首映日期】2006年10月20日(美国)
【MPAA级别】PG-13级(暴力,扰人的画面)
【官方网站】http://www.longestyard.com
【IMDB链接】http://imdb.com/title/tt0482571/
【IMDB评分】 8.1/10 (24,147 votes)
【国 家】美国
【类 别】幻想/剧情
【导 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主 演】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斯佳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
【影片长度】124 Mins
魔术的模式,一般是三个阶段:展示平常的东西,转折,最后达到令人惊异的高潮,最后一个阶段称为Prestige,乃是魔术表演成功的关键和精华所在。
两名年轻的魔术师,才华横溢,渴望成功,因为一次不幸的失败表演结下了梁子,两人开始无止境的报复,相互拆台,以拆穿对方的表演,让对方名声扫地,兼以身体伤害。两人的竞争将魔术表演不断推向更高的境界,竞争的手段,也越来越接近道德的底线。
压轴的大戏,魔术师的瞬间移动。最后,我们发现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说的没错,此类魔术唯一的途径,就是一名容貌相同的替身。不过,伯顿长久以来隐瞒了自己双胞胎兄弟的身份,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沉重,自断手指、家庭和爱情分裂,但是在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安吉尔也幸运得找到了自己的替身,不过不幸的是,这位过气的演员不会像自家兄弟那样维护自己。伯顿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大地羞辱了对手,砸了他的场子,同时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圈套,将安吉尔骗到美国浪费金钱,以为可以把他打翻在地永不翻身。他低估了安吉尔的才智和决心,也低估了他的运气。
特斯拉先生制造了幻想中的机器,这架机器考验安吉尔的道德,因为这并不是一架瞬间移动机器,而是一架克隆机器。安吉尔要报仇,他回到伦敦,表演不可思议的瞬间移动术,为此,每表演一次,必须杀死一个自己。这真是充满隐喻的魔术。成功的背后是不断的谋杀,谋杀自己,由此堕入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
安吉尔跨越了底线,谋杀、陷害,并且试图夺取伯顿的小女儿。报复已经没有止境,人性也已经毁灭殆尽。
人们来看魔术,是因为自愿被愚弄。魔术师的任务,就是隐藏真相,我们不知道的是,舞台下面是一个活动门,还是一个杀人机器,当表演者无所不用其极地追求Prestige的令人惊异程度,也就是为了更深地愚弄观众,魔鬼就已经暗中潜入。安吉尔沦为杀人犯和阴谋家,可是伯顿真的更干净么,也许两人争相迈向最后的底线,只是轮到安吉尔时他那一步跨了过去。
报复,报复,再报复,然后同归于尽。
基督说,你先去了自己眼中的梁木,才可再回来去掉兄弟眼中的刺。
郭德宝
有一天发现网上资源真丰富,用电驴下cd,现在有大约二十个版本的“郭德宝”。
于是这几天都沉浸在哥德堡变奏里了,有几个是大键琴的版本,还有管风琴的版本,爵士的版本;古尔德的哼唱,整曲花了四十多分钟,涂瑞克要花九十多分钟,分两张碟;帕拉西亚像极了席夫,要很认真也未必听得出来……
领导说,这是什么呀;兄弟说,第一眼看到以为是郭德刚;姐妹说,和你兴趣一致的还真难找。
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听巴赫的了。其实我并没有多少音乐天赋,有姐妹问我识不识五线谱,去参加她们的合唱团,说来惭愧,大约连简谱都不能识得完全;语言天赋也差不多,学德语的时候,别人很快能理解如何构词造句,我是如何都找不到北,放弃算了。想来听古典的也是书读多了的缘故,对中世纪越感兴趣,就越容易倒向巴赫那里,像贝多芬之类的,我就不容易接受。
亨德尔听起来是一派宫廷气象,维瓦尔第带着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欢欣,贝多芬热血沸腾, 肖邦充满忧伤……而巴赫的深沉则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贝多芬说,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哥德堡变奏本来是给一位伯爵作的,据说是为了治疗这位大人的头痛失眠症,因此凡是听此曲睡着的人,大概正合巴赫原意。伯爵的首席大键琴师哥德堡,是巴赫的学生,也是最初演奏该曲的人,该曲也由此得名,为了表明Goldberg是人名而不是地名,港台那边就译作“郭德宝”了。
最早听的哥德堡,是古尔德1978年的版本,后来知道其实这并不很合适新手来听。古尔德是个天才,痴迷于巴赫,我见过他演奏的录像,大概也是比较晚期的时候,整个人佝偻起来趴在键盘上,手指在琴键上摸索,嘴里还念念有词地哼唱,手底下发出来的串串音符,属于无法预料的那种,他整个人都完全陷入到巴赫中去了。有一位听过古尔德的人所发的感叹是:巴赫居然能这样弹!由此证明其人脱俗而不适合未入门者和刚入门者吧。后来听得最有味道的是席夫,极飘逸潇洒。那时去仲裁委做兼职,路上坐很长时间的车,就一直听着,以至于觉得将来有机会要去学一下钢琴。这两天听兰朵芙斯卡的大键琴版本和涂瑞克的钢琴版本,果然都是大师,大约各人都花了一生去理解巴赫了。
看过2000年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在莱比锡的广场上举行的音乐会,倒并没有哥德堡,印象最深的是鲍比·麦克菲林带领全场观众齐声高唱圣母颂;另外有一个镜头,下雨了,广场上站立着的观众们纷纷打起伞来,有一柄靠近舞台的伞,上面绘着乐谱,于是摄像机从那柄伞的近景开始往台上摇去;另外一个镜头,就是雅克·鲁西埃以爵士诠释巴赫,台下观众纷纷随之摇摆起舞,不知道如果巴赫再世,会有如何感想,以他的创新精神,也许可以理解这些音乐吧,至少看到数百年后人们仍然在弹奏他的曲子,也足以欣慰了。
有人说,巴赫进天堂,就是天堂的乐长,信夫。911发生的当晚,我在网上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看到电视里的画面,恍如隔世,坐下来听马太受难曲,有一种平时完全没有的感动,想巴赫作马太、约翰以及b小调弥撒的时候,必有圣灵充满,否则何以至此,我们平日让心灵蒙了灰尘,听过了,却听不出那份感动,却要到这样的时刻,才记起基督的好处来,巴赫的虔诚也就可知了。
听哥德堡的时候,心情就渐渐平静下来……
尼古拉耶娃的版本,算中正吧……
十二怒汉
【原 片 名】12 Angry Men
【中 文 名】十二怒汉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米高梅
【国 家】美国
【片 长】96分钟
【编 剧】瑞吉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
【导 演】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
【主 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
李·J·科布(Lee J. Cobb)
马丁·鲍尔萨姆(Martin Balsam)
【获奖情况】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57),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1958)提名,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1958)提名,英国学院奖最佳外国演员(亨利·方达,1958)
【影片简介】本片描述一名纽约青年被控杀父,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来的意见,终于为这一宗几乎已成冤案的判决平反。全片大部分时间处于狭窄的房间内进行,但凭精彩的对白和演出,仍能创造出紧扣观众的张力。
本片在IMDB网站的影片评分(是对史上所有影片的排名)高居第19位,但却绝非时下流行的“大片”。没有黄金白银、没有功夫特技、没有成群的美女和超低胸服装,只是十二名中(老)年男子在一间小房间里的一个半小时表演,看起来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
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庭审结束以后,受法官指示进行讨论,以决定被告的命运。从庭审情况来看,这位18岁的拉美裔少年似乎已经难逃坐上电椅的命运。陪审团的第一次投票结果也是如此,十一比一,多数意见有罪,只有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投反对票。
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说法,称英美陪审团制度体现了司法民主,因为陪审员都是一般百姓。在此我们也许有不同的解释,也可以加深对陪审团的进一步认识。陪审团裁决需要一致通过,只要有一人反对,此少数亦无需服从多数,即并不适用民主的原则。8号陪审员的勇气令人敬佩,因为在相当一部人急于作出决定离开法院的时候,他站出来反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民主中的多数,参杂了多少压力下的屈从或是盲从。
8号陪审员重申英美法上刑事审判“超越合理怀疑”的裁决原则,亦即只要案情存在可以合理怀疑之处,就不应裁定被告有罪。他摆出各项证据中的各种疑点,向大家证明他的合理怀疑。“你到底想怎样?!”——“我们来谈谈!”,他说。
由于被告无钱无势,接受的是法庭指定的年轻律师,本案也无任何卖点,无法赚钱或出名,因此辩护律师很不得力。8号陪审员在会议室所作的,实际上基本上是刑事辩护,提出疑点、检视证物、现场实验……越来越多的疑点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陪审员投了被告无罪的票,从十一比一,到九比二、八比四、六比六,再到三比九,无罪意见开始占据上风。
合理的怀疑越来越多。科布饰演3号陪审员大声咆哮着,“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个小子无罪!”,8号回答说:“我们并没有说他无罪,我们也只是在赌一种可能性。”是的,当我们发现疑点的时候,是否愿意冒滥杀无辜的风险?还是愿意冒放走真凶的风险?陪审团和超越合理怀疑原则认为:宁可放走一百,不可滥杀一个。
另一名陪审员说,这就是陪审团,素不相识的人聚到一起,来决定素不相识的人的命运,每个人尽职尽责,这是美国强大的原因。这大概也是当年英国强大的原因之一。我们看到美国的民主,但是实际上,美国人似乎更重视自由。凡是威胁到自由的事物,很难让美国人赞成,即使是民主,万一有可能妨碍自由,它也要略略往边上闪一闪身。陪审团是最后一道防线。
无罪裁定作出,陪审员们各奔东西,从此不再相见,8号陪审员留下了一个最普通的名字“戴维斯”。
人民、知识分子与侠客
报道某大学生遭人围攻,拔刀刺伤六人,在网上被奉为英雄,同学们大赞其血性;后此人因故意伤害被判刑,检察官及媒体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真是是非不分,云云。
我想到的是,侠客的故事。
我们的侠客,必须动武,故称为武侠,从未听过文侠之说。侠客是边缘人,游离在权力体系之外,国家权力拿他不得,因此他可以做人民无法让国家权力做的事。人民愤怒的时候,需要暴力,因为非暴力的手段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才诉诸暴力,自己的暴力又敌不过国家,于是幻想就寄托在侠客们的身上。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知识分子多少有些不满。这些长期遭到权力阉割的社会良心的代言人,保持沉默还算是有操守的,跳出来说话的大多是御用文人。人民也曾经幻想知识分子能够跳出来说几句公道话,可是没有,他们自身也难保。
因此,最好的幻梦,莫过于一个知识分子侠客,一个有能力秉烛读春秋的黑社会老大,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的暴力渴求,一方面又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虚荣心。所以,尽管这位网络英豪壮举的由头大约是夺人所爱导致的街头谈判,尽管他也带了若干帮手去,尽管被刺伤的也是大学生,但是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幻想需求。在这个故事里,法律被降到一个陪衬甚至反衬的地位,越发表现出软弱而无法满足社会心理需求。
在这个情节中,大侠处于被围攻的弱势地位,依靠暴力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地位就成为持有正义的标志。
当弱者的暴力本身被视为可欲的追求目标的时候,说明社会心理遭到非正义的压迫过久,以至于人们忘记了正义,忘记了法律,而只需要刺激感官的破坏性的暴力。谁说我们不可能再来一次文革?也许并不以某种主义为旗号,而只是人民对弱者的暴力本身的追求,把象征非正义的东西(比如:人多、钱多、知识多)统统踩在脚下。
读太史公游侠列传,那些游侠似乎并不以好勇斗狠为得意,而是一种气质,类似于骑士精神。那是秦汉的事了,我们记不得了。我们能记得的,大概是韦小宝。
大键琴
小雨,阴冷,独自开车回来,一边开着广播听94.7的古典台。快到家时,开始放巴赫的keyboard concerto,古钢琴版的。我有一个钢琴的版本,一直不满意,因为巴赫那时候还没有现代的钢琴,他所有的键盘乐都是为大键琴(古钢琴)写的,所以听大键琴版的才算得有原味。
大键琴是我最喜欢的乐声,虽然声音比较弱,发不出现代钢琴那种激昂的声音,可是却比较接近那个时代,比较接近中世纪。也因此,最喜欢的乐曲是巴赫为三部和四部大键琴谱写的协奏曲,那种水银泻地般的乐声,实在极美。
进了地库就收不到广播了,于是我在地库门口不远的地方靠边停下,熄了火继续听。这是一张古乐,后面播的几首不知名的作家,恐怕比巴赫更久远,但总是能听到大键琴。我坐在车里静静地听,还没吃饭,反正也不觉得饿了……
前两天做大宪章的译注,一个人在书房,柔和的灯光,墙上挂着大宪章的复制品,用大键琴版的哥德堡作背景,大概如此可以找到更多中世纪的感觉。
想再去找些来听听,不过那些进口的CD真是贵——到底要是贵族才能负担这种有情调的学术啊,唉,多攒点钱来装一装吧。
平安夜
我们在天上的父,求你照看这个世界,照看在这个世界挣扎的我们。
父啊,你的爱是何等伟大,将你的独生子赐下给我们,受如此的苦、受如此的羞辱,只是为了给我们这些不配的人预备修好的道路。
父啊,我将一切交在你的手,唯有你的手安抚受伤的心,唯有你的灵保守哀痛的人。
父啊,请你赐我们平安。请你赐一切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平安。
父啊,如果有,请你赐恨我的人平安。
父啊,请赐这个世界平安,请开了争战之人的心,叫这世上有和平和安宁,好叫所有的人得着平安。
原您的国降临。
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当人们的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生活的舒适便利,或者开始追求某种针对自然和他人的权力,于是有了环境问题。
电影《指环王》中也隐喻性地进行了描述,一处是巫师萨茹曼为了组建军队攻击人类,大兴土木、构筑水坝、发展工业,砍伐了生长数千年的原始森林,最终触怒了森林中的树精,造成自己的毁灭;另一处是矮人族为了攫取地下深处的矿藏,不断向下挖掘,唤醒了沉睡的炎魔,也造成了本族的毁灭。如果萨茹曼和矮人族在最初就能意识到树精和炎魔的攻击,可能会改变策略,但是即便如拥有法力的巫师和天生在地底活动的矮人,都没有预见到。他们想必没有听说过“外部性”的说法。
外部性是指某人行为对于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如果该种行为增加了旁观者的福利,就称为“正外部性”,如果减少了旁观者的福利,则称为“负外部性”。对于市场而言,外部性总是倾向于带来低效率的结果,因为如果某种行为具有外部性,这种行为的成本就不仅局限于行为人的私人成本,还要算上行为的社会成本(对他人的影响)。打个比方说,巫师甘道夫研制各种好看的烟花,如果他的研究成果完全对他人公开(具有正外部性),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制造同样好看的烟花,甘道夫就会觉得沮丧受挫、或者收入减少,因此就不会有动力继续研制更好看的烟花。我们用知识产权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获得甘道夫的授权,他人不得随意仿制他的烟花,于是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更好看的烟花。萨茹曼大力发展工业,仅仅计算了私人所需付出的人工、材料成本,为了降低成本,砍伐周边的森林树木(具有负外部性),但是他出于成本降低的喜悦(缺乏激励)没有预见或注意这种做法给他人带来的成本;我们大概可以把树精看成是外部性的代表,提醒我们生产行为所需付出的社会成本。
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环境污染行为,我们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法,当然,前提之一是有一个政府。
第一种,中土环境管理局协同中土宣传局加大宣传力度,希望中土人民人人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土环境出一分力,以保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尤其与萨茹曼、矮人族、洛翰、冈铎各方召开座谈会,要求大家自觉行动起来,年终要提交小结,评选环境保护大使。这种方法对于夏尔、冈铎地区的人民很有效果,但是对于萨茹曼和矮人族的效果则极为可疑。
第二种,政府可以进行直接管制。中土环境管理局可以发布相关法规和规章,规定任何工业项目均不得排放污染物,或者,只能排放一定限额的污染物,凡是违反的,一律投入末日火山口。不得排放污染物,就宣布了萨茹曼和矮人的工业及采矿项目就此完结,这对于中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好处。至于设定限额,其中的困难在于,环境局很难判断怎样的限额是合适的。萨茹曼的工业项目和矮人的采矿项目,产生的效益和造成的污染都是不同的,而环境局制定的规定,一般只能是一刀切,比如规定所有项目每月都最多只能排放污染物100吨,但是矮人族的排污量每月大约50吨,而萨茹曼的项目则排污200吨,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达到最高的效率。
第三种方法,征税。针对负外部性的税收政策,最早是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因此被称为庇古税。假设中土环境局与税务局联合发布规范,对于中土的所有项目,凡产生一吨污染物的,征税1万元。这样对于精明的萨茹曼和矮人族而言,就会仔细计算此项成本,每月排放多少污染物才是经济的。或者,可以进行技术革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一点在管制的情况下也是难以达到的,因为只要达到污染物排放上限后,一切减少排放的技术革新投入,对于私人来说,又变得多余起来。这样,中土政府也可以增加收入,将所征的环境税用于环境的保护。
第四种方法,就是许可证。环境局向萨茹曼和矮人族各发放每月75吨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矮人族表示满意,因为他们不会超过许可证的上限;萨茹曼则表示遗憾,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后,找到矮人族的国王巴林,要求购买25吨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或者,以每吨5000元的价格另外购买25吨的许可证,双方开始谈判,如果价格合适(出售许可证的收益大于采矿的收益)巴林甚至愿意卖光自己的许可证额度。萨茹曼也会继续寻找其他拥有许可证的人,向他们购买额度。无论如何,许可证市场的形成,将会通过市场手段有效配置污染权资源,最终达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各方将会认真评估许可证的价格,如果价格太高,宁可减少工厂的生产,价格太低,比方矮人族觉得卖亏了(或者觉得萨茹曼的利润比自己高许多),下个月就会提高许可证的价格,总之,最终价格的形成,将会遵循市场规律。相比庇古税,许可证的好处是尽可能借助市场配置的力量,而庇古税的征税额仍然是人为设定的激励方法,征多征少需要走更多的路才能瞧见。
中土宣传部可能会因为出现“污染权”的概念而感到不快,但是考虑到座谈会的效果不佳,因此将宣传重点放在中土的GDP增长率、萨茹曼和矮人族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污染物排放量相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减少、以及未发现树精和炎魔有太多的怨言等方面更为务实一些。
许可证制度和庇古税相比道德自觉和直接管制更有效率,但是,许可证制度的有效实行,也需要一些条件。首先,中土政府要相对比较廉洁,权力的行使需要有所监督,至少不能让索隆那样的人掌管环境局、签发许可证,他会给他的小兄弟萨茹曼发出大额的许可证,给别人的额度则很低,或者接受贿赂滥发证照。其次,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许可证交易市场,如果许可证不得交易,则许可证的限额与直接管制的意义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一种个别针对性的管制;如果许可证的交易并不遵循市场配置的需求,而是掺杂其他因素,当然会导致许可证的价格扭曲,最终无法体现市场配置的优势,也无法达成最佳效率。
我们必须承认,在工业大发展之后,优美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发达国家的环境好,是因为他们花大价钱买到了这种商品。当然,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外部性,比如美国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冰山融化,殃及许多小岛国家,这是需要进一部解决的。
无论如何,具备较完善交易市场的许可证制度,对于环境管理而言,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方法,不管“污染权”的说法听起来如何刺耳。
*这个也是替人写的命题作业,本来不好意思贴的,看到梅兄贴了一个,也就贴上来助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