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洛伦茨《跨界》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上编历史哲学部分启发更大;下编主要是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有一些是历史哲学的具体应用,也很不错,最后几篇关于德国现代史学对我的帮助小一些(可能是兴趣问题)。

最大的问题意识是回应后现代史学理论,尤其与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对话。一方面承认近代以来的“客观性”、“重建事实”的史学路径不可靠,另一方面反对将历史变作叙事、取消历史与故事的区别这类后现代相对主义。作者借助了科学哲学学者Hilary Putnam的“内在实在论”,尝试在抛弃兰克以降的“历史客观性”的同时,坚持历史具有实在性,历史不是故事,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历史真实表现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并存,而这些解释必须要提出论证。

1、关于兰克的“如实直书”(wie es eigentilich gewesen)。兰克的“如实地”(eigentlich)的真正含义并不是经验主义:”它不是事实性,而是强调必须要让记述成为历史的(historical)。“兰克认为决定历史学本质的并不是批判方法,而是理念论。理念论就是他的唯心主义历史理论,形成了他的解释框架或者说观察框架。(pp.236-7)兰克把历史视为”理念“的展开,只有事实并不构成历史,而必须将事实与内在理念联系,创造有意义的整体,才是“科学”历史学。

2、现代史学之后的发展,事实上只抓住了兰克的一端,强调“客观性”和“重建史实”,逐渐放弃了对理论的重视,同时强调“价值中立”,令史家主动退出对评价性的理论的寻求,也就失去了对历史解释背后理论的批判反思。这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对史家“做出”的历史,其背后的政治、法律和伦理立场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史学研究所确定的事实,是服务于一种解释理论的。

3、后现代提出批评。福柯讲知识和权力天然联结,一切只是都是权力的构建,如此史学也不能例外。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走向后现代的相对主义,强调历史是叙事,模糊了历史与故事乃至神话之间的区分。通过语言学,他们指出叙事因语言本身的特性而充满了隐喻,因此真相就不可认识。叙事都是自我解释的。

4、实证主义对观念有一种深深的二分法:“客观”的经验观察与“主观”的解释,源自古希腊的“知识”(episteme)与“意见”(doxa)之分。追求“客观性”是一种“基础主义”的表现,表示存在一种确定无疑、作为基础的“真相”客体。作者指出,后现代史学的观点,虽然貌似强烈反对实证主义,但事实上与实证主义共享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前提,同样预设了主客观的二分。后现代主义只是把实证主义“倒置”。当他们谈论叙事的“虚构性”时,认为叙事不可信时,暗中在与“可信的经验”相比较。

5、作者认同后现代史学提醒的,对历史撰述政治伦理立场的反思。但在总体上强烈反对后现代史学否定历史实在性、模糊历史与故事、失去规则约束的主观主义,认为后现代史学在哲学层面上是不恰当的。

6、作者引入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作为主要的回应。内在实在论原本属于科学哲学领域。在考察了科学史之后,普特南认为科学的发展本身具有不连续性和不透明性,对“真”的描述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同时存在多个描述。这是对实证主义二分法(事实-价值;知识-意见)的超越。应用于历史哲学,可以认识到,历史是实在的,不是虚构。但是,并不存在一种事实与价值之间的二分,此二者都需要在一个叙事框架中作评估。史家从不同视角(预设解释框架)出发,将就同一历史对象得出不同的叙事,都是真实的表达。但是,这些历史叙事都需要提出论证,并接受评估。这是一种多元主义,放弃一元主义立场,但反对相对主义。

【方法的启发】梳理概念史和学说史;清晰的论证;论证不需要很长,要讲清楚;开头讲论点,非常直接,最后再做总结。

2017-12-08

此条目发表在读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