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与圣瓦伦丁

      现在大家都过情人节,有土有洋。不过,总是觉得洋节比较有气氛,一来洋节早就有一套固定的节目,玫瑰花啦、巧克力啦,中国节没有某种“符号”。二则两方的传说主角牛郎织女和圣瓦伦丁的遭遇多少有些不同。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传统的大小姐爱上穷小子的情节,穷小子是够穷,大小姐则还不算太高贵,属于天庭的底层蓝领。这个故事的心理基础是受到很大压迫的,牛郎凭借的并不是潘安之貌、子建之才,而是身怀绝技家传老牛一头,这一点可以解释为劳动人民对于耕牛朴素的阶级感情。另一方面,牛郎织女的结局并不完美,每年鹊桥相会,存在现实的技术困难。要知道,地上一年天上一日,因此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在天上应当是每天中午十二点二十五分至二十八分,四分钟。我不清楚王母是否促狭到把鸟儿搭桥的时间也算在这四分钟里。这一对情人每天可以相会四分钟,而据说快乐的时光过得尤其快,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结局属于比较悲惨。象征意义是,在家长巨大的权力之下,即使是在想象的传说中,不同阶级的、没有获得首肯的男女,也只争取到每天四分钟的时间。实在是劳动人民噤若寒蝉的性幻想。
      再来看瓦伦丁。瓦伦丁因为违反皇帝禁令,坚持为相爱的人主持秘密结婚仪式而被处死。首先,罗马皇帝的禁令虽然不近人情,但是存在现实的政治需要,因为前线的士兵挂念新婚妻子而不肯用命杀敌。当然,这种法律也实在不聪明。不过,皇帝并没有处罚结婚的男女,处罚的是主持仪式的瓦伦丁,而已经缔结的婚姻是有效的。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皇帝毕竟受制于上帝,不敢否认在上帝面前宣誓的效力;而瓦伦丁则成为圣人,成为反抗强权的代表。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爱情的巨大现实力量。
      我不愿意上纲上线,但是不同的情人节传说所反映的,依然是中西不同的传统,一方是压倒一切的家长权,一方则是受到神权制约的皇权。
      两个不同的故事,我觉得是有后传的:中方是跪求“吴妈,我要和你睡觉”的阿Q,外方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
此条目发表在城市随想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